說到火山,你會先想到烈焰與危險,還是孕育生命的土地?我們腦中浮現的,往往是熊熊烈焰、滾燙岩漿與鋪天蓋地的火山灰。它像是一顆隨時可能爆炸的不定時炸彈,讓人敬畏,也讓人想遠離。然而,世界上卻有許多人選擇住在火山腳下,把危險化為日常。我們習慣把「安全」當作生活的必需,但為什麼有人願意住在火山旁?是因為風險被忽略,還是因為他們看見了別人看不見的價值?當危險與便利並存,我們會怎麼選擇?

提到「火山」,許多人會聯想到震耳欲聾的爆炸聲、滾燙的熔岩和煙霧瀰漫的天空。照理說,火山應該是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災難源頭。然而,世界上卻有不少人世代與火山為鄰,甚至賴以為生。

所謂火山,是指地表下岩漿庫中的高溫岩漿及其相關的氣體、碎屑,從地殼中噴出所形成的特殊地質結構。火山爆發則是指火山從地面下經由一條通道,將氣體、碎屑或岩漿噴出地表的過程。在一般人的想像中,火山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會爆炸。但對於許多住在火山區的居民來說,他們早已習慣與那片土地一起呼吸,並學會如何與火山相處。

火山的噴發週期有長有短

火山可分為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三種,其中「活火山」擁有岩漿庫,而且近1萬年內曾有火山活動,很可能會再次噴發;「休眠火山」也擁有岩漿庫,雖然已超過1萬年沒有噴發,但仍可能再次活躍;「死火山」則只有火山活動過的遺跡,不再有岩漿庫,幾乎不會再噴發。

火山的噴發週期有常有短,有的頻繁活動,有的則沉寂多年。像日本鹿兒島的櫻島火山,幾乎天天有小型噴發,並經常有火山灰降落,當地人早已習以為常;但夏威夷的冒納羅亞火山最近一次噴發是在2022年,距離前一次的噴發隔了38年;而日本富士山雖然被歸類為活火山,卻已超過300年沒有噴發。

火山的噴發方式也有所不相同,一種是「寧靜式」噴發,例如夏威夷的基拉韋厄火山,火山熔岩只是平靜地緩緩流動;另一種是「猛烈式」噴發,大批火山灰挾帶大量氣體噴出,溫度極高,殺傷力強,像印尼的墨拉皮火山,一旦爆發便氣勢驚人,火山灰直衝天際,可能導致航班停飛、村落撤離;又如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於西元79年的大爆發,巨量的火山灰與火山碎屑吞噬了繁華一時的龐貝古城,成為歷史上的一大警示。

台灣也有活火山

其實台灣很多人早就住在火山旁了,甚至是活火山。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北部的大屯火山群,它以被證實是活火山,最後一次噴發時間可能距今約6,000年,其地底深處仍有岩漿活動,地熱非常旺盛。例如在陽明山、北投一帶,我們所熟知的小油坑、地熱谷、硫磺谷,有著白煙裊裊的噴氣孔、硫磺味與溫泉,這些都是在火山活動停止後,地底下的餘熱所導致的噴氣、噴硫和溫泉等現象,也就是「後火山活動」。另一處活火山是位於宜蘭縣外海的龜山島,它是台灣最年輕的火山島,龜首有時會冒出白煙,伴隨著硫磺氣味,形成「龜島磺煙」的奇景;而龜首下方不斷湧出的溫泉,形成乳白色的「牛奶海」景觀,被譽為「上帝打翻的牛奶」。

這兩處的火山一旦爆發會如何呢?大屯火山群的火山灰恐怕會籠罩整個北台灣;龜山島則可能引發地震和海嘯,也會間接影響台灣內陸民眾的安危。因此,大屯火山和龜山島都設有火山觀測站,透過監測地震活動、火山氣體、地殼變形、地表溫度變化等前兆表現,可以及早預警潛在的火山爆發,即使真的測到有火山要噴發了,通常也至少有一個星期的時間可以因應。

火山區有風險也有珍貴資源

儘管火山區潛藏著風險,卻也能帶來獨特的風景、豐富的資源和文化的深度,使人們願意在這樣的土地上落腳、耕耘與發展。例如:

❶地熱資源:可用於泡湯、供暖、烹煮,甚至發電等用途。像陽明山溫泉、北投溫泉、日本別府溫泉等,都是依賴火山地熱而興盛的知名溫泉區。

❷肥沃土壤:火山灰富含礦物質,使得火山附近的土壤特別肥沃,適合農耕。例如印尼爪哇島、日本鹿兒島等第農業發達,是當地重要的糧倉地帶。

❸豐富礦產:火山活動將地底礦物帶至地表,形成了豐富的礦產。裡如九份與金瓜石,便因鄰近大屯火山群,早年以開採金礦與銅礦而繁盛一時,至今仍然留有豐富的地質與礦業文化遺跡。

❹觀光與文化價值:例如由火山噴發形成的夏威夷群島,擁有獨特的地質構造和景觀,是世界知名的觀光勝地。當地原住民將火山視為神聖之地,他們相信火山女神佩蕾(Pele)居住於基拉韋厄火山之中,所以火山也是其文化、信仰的核心,因而發展出獨特的觀光文化。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透過地震監測、氣體偵測與地熱分析等手段,人們得以掌握火山動態、提早預警,讓「住在火山旁」成為可控而非不可測的風險。住在火山旁的生活,既可能是享受地熱溫泉的閒適,也可能是與警報共存的日子,但人們選擇留下來,不是因為忽略風險,而是學會與它共處的節奏,化為了火山腳下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