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愛而不溺愛的界線,如何拿捏?

還記得嗎?迎接孩子來到世界的那一刻,我們心中往往只有一個深切的期盼──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樣就好。

然而隨著孩子日益茁壯,你是不是也漸漸發現,「健康快樂成長」其實是不簡單的課題?

身體是一輩子的財富--然而,健康,是為孩子隔絕一切生病與受傷的可能嗎?快樂,是排除所有讓孩子哭泣生氣的因素嗎?寵愛與溺愛之間的那條界線,該如何拿捏,是許多家長經常向我們請教的課題。

其實,想要做出適當判斷,「持續累積對孩子的了解」,是很重要的基礎。

家長分享:來雲門教室才真正了解孩子

我們總認為,爸爸媽媽理當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實際上,許多雲門教室家長分享,他們是來到雲門教室後,才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

雲門教室資深教學老師游文菁笑說,家長常疑惑:

「老師,為什麼我講孩子都沒反應,你們一講馬上有用?」

「為什麼你們這麼快就掌握孩子的屬性?是怎麼判斷、觀察的?」

甚至上課一段時間後,家長開始帶著學校、家裡發生的衝突來到雲門教室,請教老師,「接下來該怎麼辦?」

文菁老師表示:語言可以修飾,表情可以偽裝,但身體最誠實──孩子的動作與反應,常常透露了他們內在的情緒與特質。

相較於日常生活中以指令為主的親子互動,「生活律動」課堂中,孩子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動起來,反而展現出最真實的樣貌。

然而,並不是所有動身體的課程都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老師觀察:備受寶貝的孩子,更需要人際互動練習

同樣是律動課,同樣以歌謠或繪本為媒介,雲門教室老師更像是引導孩子向內探索與自我覺察的嚮導,並且以此為基礎,客製化地給予成長刺激,讓孩子有能力用自己的方式發光。

舉例來說,這個世代的家長更加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願意順應孩子的發展節奏。在這樣的觀察下,雲門教室老師就會更加強孩子在「生活律動」課程中的人際互動練習,甚至刻意製造機會,讓孩子在教室中練習面對衝突、學習談判與協商。

「現在的孩子備受寶貝,家長也重視公平,要玩玩具,每個人都有一個,這樣才不會吵架;合作少了,互動少了,爭執自然就少了,但相對的,孩子也少了學習處理不順遂的機會,難以換位思考、接納不同的意見。」

常見的成長關卡,如何轉換成升級跳板?

文菁老師指出,「生活律動」課程鼓勵孩子心靈與想法上的自由,但重視生活常規與學習紀律的建立。

比方說,當孩子上了一、兩期課程後,突然有點抗拒上課,家長可能會覺得:當初讓孩子來上課,就是因為他們很開心啊,現在小孩沒那麼開心了,是不是應該另外尋找新的課程、新的興趣?

文菁老師以打Game破關來比喻:一件事情持續了一段時間,突然不想要繼續的時候,代表一個很重要的成長關卡--魔王來了。

遇到魔王,直接結束遊戲,過往的積分就歸零了。但如果能鼓勵孩子抱持好奇心,一起去探索「魔王」的真面目,它就會成為升級成長的跳板。

例如,親子律動課程中,有時孩子會在人際互動的練習中卡住、哭著找爸媽,許多家長擔心影響別人,往往急著帶孩子離開現場。

對此,文菁老師提醒:

「其實孩子只是當下需要安全感,如果爸爸媽媽能陪在身邊再鼓勵一下,他通常會願意再試試看,如此一來,孩子就獲得了一個珍貴的身體經驗:原來這件事沒有我想像中那麼難。相反的,如果當下閃避處理,孩子反而會留下一個印象,覺得這件事特別困難,將來要花費更大的精力來跨越心理門檻。」

有紀律的身體學習,打造孩子的成長型體質

家長出於愛孩子的心,往往希望能幫助他們少一些受傷、多一點快樂,然而正如《失控的焦慮世代》書中提到的,「孩子天生具有反脆弱的特性」,唯有經歷過挑戰的擠壓,才能體會到突破心魔後,止跌回升的快樂有多巨大。

許多家長會在孩子即將上小學或升國中的階段,決定放棄雲門教室的身體課,將時間留給學業。「但是國小畢業還有國中,國中畢業還有高中,高中之後還有大學……」,文菁老師感嘆,身體才是能陪伴孩子能持續擴大舒適圈的底氣,事先設限放棄,實在是太可惜了。

鼓勵害羞的孩子練習表達,邀請性急的孩子練習等待……「生活律動」課程以「對孩子的了解」為基礎,客製化給予成長所需要的刺激--然而無論是老師對孩子的觀察,或者孩子隱性潛能的發展,都需要持續性的累積,才能收穫成長的複利效應。

身體是一輩子的財富,而律動是開啟這份身體潛能的鑰匙。在雲門教室,我們為孩子建立成長的節奏感與秩序感,而不是速成學習的短線操作,因為學習與理財一樣,都需要長期觀察及有紀律的累積,來打好健康、快樂、成長的穩健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