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學校日一早校門口有人發傳單,一看,又是恐慌式的文宣,這對非教育專業的家長很有效。想起民國102-103年參與北北基特招試題研發和擔任特招解題教師,考前學生拿模擬試題來問我和數學科同事,我們苦笑了……都是高中、大學、甚至研究所的題目,國中生有幾個會做?而今坊間出現的「素養題」又重蹈當年宣傳手法。會考素養題,真如很多人說的,題目「又臭、又長、又難」嗎?
我分成三次談會考英語閱讀測驗,希望各位家長和同學可以安心,並有策略的準備英語科會考:
一、英語科素養題和閱讀思考力
二、英語科閱讀測驗目標
三、閱讀素養,平日培養
三、閱讀素養,平日培養
不管會考閱讀測驗是不是素養題,平日就需培養閱讀能力和習慣,不是考前才猛刷題。為考試而讀,就不是我們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了!除了學校老師日常的教學引導,沒有教育專業背景的家長也可以在家和孩子共讀,陪孩子一起成長。我建議從兩方面著手,協助孩子提升英語閱讀理解力:
1. 記熟單字
教育部《Cool English酷英網》有許多遊戲化的單字練習,程度落後的學生盡量在九年級寒假結束前完成課綱2000字的認字學習,以利會考總複習。
2. 多元閱讀
我提出三多:量多、體裁多、主題多。讀本不限中英文,中文讀物對英語閱讀理解也有幫助。
(1) 量多
背景知識和經驗也是撐住閱讀理解的重要基底。孩子的生活經驗不足,可透過閱讀補缺,以擴展背景知識。雖然閱讀測驗的解題線索都可在文本裡找到,但考試時間有限,具備較多背景知識經驗,可幫助並加速文本理解與思考。很多師長和學生常抱怨課業多,無暇閱讀課外讀物。其實,只要每天撥出10到30分鐘,短則看報紙,例如:《國語週刊》的幾篇文章;長則一本書,一、兩個月內慢慢看完都好,長期累積下來,閱讀量就很可觀了。我擔任導師時,每天早自習晨讀20分鐘,加上提問討論等活動,並且家長支持孩子在家課外閱讀,不到一年就可看出效果──孩子養成自動閱讀的習慣,國中三年累積的閱讀經驗除了擴展知識域,提升邏輯思辨力,也回饋到會考成績。
(2) 體裁/文體多
不論文學類(例如:故事、小說、詩歌和戲劇)或訊息類的文本(例如:科學研究、圖表、廣告、說明書、合約書……等,*註)都需要觸及,因基測/會考閱讀文本的體裁都幾乎涵括在內。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教師和家長把漫畫書排除在外,其實是不智之舉!即使會考或世界名著,漫畫也佔有一席之地。例如:105年會考首度出現漫畫體裁,今(114)年再次出現。以105年閱讀25-27題為例,命題源自著名小說《Catch 22》(中譯:「第22條軍規」),內容是關於空軍戰士若有精神疾病就可以不必飛行,但要接受治療。因此,害怕飛行的戰士就陷入兩難的局面。該題若以純文字撰寫,詳盡敘述,恐怕篇幅會很長,影響學生閱讀理解,改用漫畫形式增加可讀性,讓學生易於理解。
又例如美國重要的青少年兒童文學獎:紐伯瑞獎(Newbery Medal),2020年《New Kid》(中譯:「新來的同學」)是首部獲得金牌獎的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而全球暢銷,也很受國內青少年喜愛的《葛瑞的囧日記》(Diary of a Wimpy Kid)也是很優質的圖像小說。只要孩子愛讀,任何體裁/文體都好。師長不必擔心孩子只看漫畫,不讀長篇純文字作品。只要用心設計導讀活動,孩子就會步步被「拐」進讀本裡。
(3) 主題多
108課綱總綱列出19個重大議題,包含: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等,各科教學都要融入。師長可根據每個議題挑一、兩本書和孩子共讀討論。有些書觸及數個議題,可和孩子開啟多次或廣泛對話。
每個人或多或少有「閱讀偏食」的狀況,也就是偏愛某一類體裁或主題,我也一樣!但透過「跨文本」閱讀,可擴大閱讀廣度或深度。
英語閱讀書單推薦
以英語學習為例,國內大多數國中生英語能力屬初階,我極力推薦英語繪本閱讀。因繪本的內容訊息量不大,又有圖像輔助理解,更重要的是,很多繪本背後的義理很有深度,值得探討,符合一般國中生的英語能力和認知發展。例如:《I like, I don’t like》(中譯:「我喜歡,我不喜歡」,Anna Baccelliere著,Ale + Ale圖),內容極簡單,不斷重複I like... / I don’t like... 圖文強烈對比中突顯國際重大議題:童工問題(child labor)。親子共讀後,可憑圖像探索各自代表的國家或文化,不論另外找書或上網查資料,都算是跨文本閱讀,藉此擴大與深入理解國際文化。通常我導讀繪本後,會帶學生做一、兩組相關議題的基測/會考考古題(也是一種跨文本閱讀),例如從《I like, I don’t like》延伸做104年會考閱讀題組28-31題,關於非洲坦尚尼亞(Tanzania)等國家的女孩負責取水供家用所衍生的水資源、教育、國家發展等問題。
再以美國重要的兒童繪本大獎,凱迪克獎(The Caldecott Medal),金牌獎的《Make Way for Ducklings》(中譯:「讓路給小鴨子」,Robert McCloskey文/圖)為例,結合上一篇提及的閱讀理解歷程架構,親子共讀討論可以這樣簡單做:
1. 擷取訊息:說說看你看到什麼(確認孩子真的有讀)。
2. 統整訊息:作者要傳達什麼理念?
3. 省思評鑑/比較評估:從故事裡省思爸爸媽媽買/租房子的考量。
當家長和孩子討論買/租房,就可帶孩子跨文本練習看房屋權狀、租約等法律文件(中文即可),擴大接觸文本體裁,也讓準備社會化(「轉大人」)的青少年共同參與或承擔家庭事務。
如果孩子的英語文能力佳,可挑戰紐伯瑞獎小說或其他名著。不管繪本或長篇讀本,獲獎書籍都有中譯版,網路上有大量的閱讀達人分享與討論,家長只要事先做一些功課就可以輕鬆駕馭,和孩子深度討論,不再停留淺層閱讀。
請家長和老師千萬要記住:別硬塞!別因為是「名著」就逼孩子看(更糟糕的是大人自己卻沒在看)。如前篇所述,閱讀理解和閱讀速度互相影響。孩子如果識字量不多,逐字逐字查字典,即使查透每個生字的中文意,也很難順暢理解內容,失去閱讀的樂趣,還不如不讀!家長如果不擅長提問設計也沒關係,就由學校教師專業處理。家長和孩子共讀是無人能敵的生活素養,不只為升學考試,更是全人教育和傳承。給孩子最珍貴豐富的資產,就從每天10分鐘閱讀開始吧!
*註:柯華葳(2020)。臺灣閱讀策略教學政策與執行。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5(1),9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