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接近尾聲之際,中東地區烽火再起,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對以色列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襲擊,引發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以巴衝突。截至目前戰爭已經持續了將近兩個月,雙方的死亡人數不斷增加,其中有很多是無辜的平民,甚至是小孩。到底是什麼樣的歷史恩怨可以持續千年,只有戰爭一途可以解決嗎?這場衝突也引發了全球各地的示威抗議活動,不同的國家和組織也發表了不同的立場和聲明。你對於以巴衝突了解多少?透過國中校園特刊了解以巴衝突的歷史脈絡,關注國際大小事。

以巴衝突危機

       在俄烏戰爭尚未平息之際,今年10月7日凌晨,巴勒斯坦的激進組織「哈瑪斯」(Hamas),從加薩走廊(Gaza Strip)朝以色列發射數千枚火箭彈,並派遣武裝分子擄走以色列士兵與人民當作人質。面對哈瑪斯的突襲,以色列有了殲滅哈瑪斯的正當理由,隨即宣布進入全面戰爭狀態,不但轟炸加薩走廊,還對當地實施「全面圍困」,包括切斷電力、水源、糧食及燃料供應的措施,此舉也進一步加劇了當地的人道危機。

千年歷史淵源使衝突難分難解

       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皆認為巴勒斯坦地區是他們的固有領土,並不惜為此訴諸武力。巴勒斯坦地區位於中東,今日的以色列、約旦河西岸(Weat Bank,又稱西岸地區)、加薩走廊以及約旦西部皆位於這個範圍內,但由於該地域的實際範圍隨歷史而不斷變化,所以至今沒有完全確定的邊界。現今在政治是上,該區主要分為猶太人建立的以色列(已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以及阿拉伯人建立的巴勒斯坦國(尚未成為聯合國的會員國)。然而,只要歷史爭議尚未解決,以巴衝突仍會不斷爆發。

       衝突與爭議的核心始終圍繞著誰才是巴勒斯坦地區的主人打轉,猶太人認為迦南(即今之巴勒斯坦地區)是上帝賜予他們的「應許之地」,西元前1200年,猶太人的祖先定居於巴勒斯坦,並曾在此地建立以色列王國,只是在西元135年,猶太人遭羅馬帝國驅逐而散居世界各地。然而西元7世紀左右,隨著伊斯蘭帝國的擴張,阿拉伯人開始移入巴勒斯坦地區,並居住在此超過上千年,因此認為他們才是這塊土地的主人。

猶太人回歸使阿拉伯人土地漸失

       自從西元135年遭到羅馬帝國驅逐之後,猶太人就過著離散流亡的日子。由於反猶太主義的影響,猶太人時常遭受迫害與排擠,因而渴望返回巴勒斯坦地區獨立建國。 1881年開始,歷經幾次大規模的回歸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猶太人遭到德國納粹黨的大屠殺,使得更多猶太人移往巴勒斯坦地區。至1946年,猶太人已購得該區6%的土地,但與阿拉伯人的衝突卻不斷升級。

       有鑑於此,1947年聯合國提出「分治方案」,將該區分為兩個國家,57%的土地劃分給猶太人,43%劃分給阿拉伯人,由於阿拉伯人的反對,此方案最後沒有實施,卻使雙方衝突更加激烈。1948年,猶太人建立以色列,旋即爆發第一次「以阿戰爭」。截至1982年,一共發生五次以阿戰爭,結果以色列卻佔領更多土地。1988年,巴勒斯坦宣布建國,但在美國及以色列的阻饒下,只能以觀察員身分參與聯合國事務。2007年,巴勒斯坦國分裂為兩個政權,一個是在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政府;另一個是控制加薩走廊的激進組織哈瑪斯。哈瑪斯在加薩走廊挖掘四通八達的地道,平時可用來走私貨物並獲得埃及的幫助,戰時則可向以色列發動進攻。

       多年來,以色列封鎖加薩走廊有如「露天監獄」,並在西岸地區擴張屯墾區(猶太殖民區),將巴勒斯坦人趕出家園,逐漸擴大以色列的領土。巴勒斯坦希望回復到1967年年的領土範圍,但兩邊的主張始終難以調和,而哈瑪斯和以色列的相互報復,不斷激化彼此的仇恨,也讓人民時時面臨流離失所、飢餓與死亡的恐懼。

宗教信仰也是多次衝突的導火線

       雙方曾因爭奪聖地耶路撒冷,多次爆發流血衝突事件。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的共同聖地,多年來爭議不斷。西元前10世紀,自所羅門往建立第一聖殿起,耶路撒冷一直視猶太教的信仰中心,昔日聖殿的遺蹟「西牆」(又稱為哭牆)是其祈禱聖地。根據《聖經》的記載,耶穌在耶路撒冷受難、埋葬、復活和升天,所以基督徒也頻繁到此朝聖。而根據《古蘭經》記載,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曾經一夜間從麥加飛往耶路撒冷,並登上七重天見到真主;因此,耶路撒冷成為繼麥加、麥地那之後的第三個伊斯蘭教聖地,並建有阿克薩清真寺和圓頂清真寺。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國都聲稱耶路撒冷是他們的首都,但2017年,美國前總統川普承認耶路撒冷屬於以色列,2018年更將美國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移至此,曾經引發國際的爭議。而這次哈瑪斯稱10月7日的攻擊行動為「阿克薩風暴」,目的在反抗以色列自2007年起對迦薩地區的陸海空封鎖、對巴勒斯坦人民的持續迫害,以及抗議近期以色列領導人褻瀆阿克薩清真寺的事件。所以,宗教衝突也是以巴難解的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