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亞馬遜雨林變成乾燥而類似於大草原的生態系統嗎?那麼住在地球上的我們將面臨怎樣的挑戰?數百萬的物種將消失,地球加速升溫,水文循環混亂造成乾旱、洪水、颶風等天然災害。面對這些嚴重的後果,保護雨林已成為全球共識,如何在追求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一起閱讀國中校園特刊,關注國際議題,探討熱帶雨林對人類的影響,以及目前面臨的威脅和挑戰。
熱帶雨林是孕育及高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區域(hotspot)所在,也蘊藏大量醫藥、農業品種改良與生技研發等生物資源,同時也是全球極重要的碳庫之一,擔負水文循環、大氣循環與氣候等各方面的調節功能。如果熱帶雨林消失殆盡,將讓全球氣候變化更加不可預測,人類也將面臨更嚴苛的挑戰。然而熱帶雨林在這一個世紀以來,一職持續受到各類的開發與破壞,甚至也加劇了壽開發區域所遭受到的環境災害問題。
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育的拉鋸
2023年3月,印尼熱帶雨林原住民首度提起氣候訴訟,控訴當地政府核發許可證助長跨國棕櫚油企業破壞森林,違反原屬地球公民享有安全氣候與環境的基本權益。過去以來,印尼官方為了經濟發展,持續護航跨國紙業與棕櫚企業的發展,使得當地與林砍伐與泥炭地焚燒破壞的面積越來越大,也加劇氣候危機。無獨有偶,除了印尼,世界三大熱帶雨林所在的另外兩個國家巴西和剛果民主共和國,也都因為政治變天而使得伐林、土地開發與碳排放的問題日益白熱化。
已故的「生物多樣性之父」愛德華‧威爾森(EdwardOsborne Wilson)曾經形容:「人類為了經濟利益而破壞雨林的行為,就像是為了煮一頓飯而燒毀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一樣。」而在威爾森晚年更大膽提出「將半個地球留給自然」的想法,因為唯有守住大範圍的生態系,才能挽回物種滅絕的頹勢。但現實上,如過經濟與生計無法在保育工作中獲得兼顧,那麼貧窮只會加劇環境的破壞,並且更助長有心人士以經濟發展之名加速雨林的衰退。這也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所重視的環節―矯正及預防全球各項貿易經濟的扭曲對生態環境的進一步破壞。
永續循環才是治本方法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大流行,進一步造成巴西飢餓問題惡化,2020年大月9 %的巴西人口(約1,910萬人)缺乏糧食,夠有超過半數的巴西人口口(約1 億1,680 萬人)處於糧食不安群的情形。這也顯示,這個昔日的金磚國家在目前所遭遇的經濟困境下,許多人為了生活將難以顧全生態保育。相反的,一些當地政治人物近幾年以經濟為優先的號召,則更容易深植人心,這也是許多熱帶雨林分布國家的共同處境。唯有建立整體合乎永續發展的循環經濟結構,讓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育能夠並行不悖,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法。
是誰加劇雨林的消失?
2020年,全世界的雨林面積約以僅剩原來的十分之一,且當中有極大部分呈現破碎化分布。為了賺取外匯、提高人民生活水準、雨林國家大量出口雨林的木材,或將雨林轉變為牧場或農耕地,藉由栽種經濟作物或養牛,來提供已開發國家廣大市場的消費。
事實上若換個角度來看,雨林的破壞與消失和已開發國家過度使用地球有限資源也有極大關係。已開發國家大量民生耗材來自於經濟弱勢國家在全球貿易市場當中的供應,也直接或間接加劇雨林的消失。
保護雨林全球有責
2015年,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會(COP21)所簽訂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 明確規範各國應提供資金支援,減少開發所導致的「毀林」(deforestation);並強調森林生態系對減緩溫室氣體排放與生物多樣性資源等重要性。在已開發林地當中建立適度伐木(如疏林)的循環體系,或進行生態旅遊、森林療育等利用,都是比較能夠持續發展經濟的方式。
保護雨林是國際共識,更是減緩氣候變遷、攸關人類永續發展的基石,但這當中牽涉到經濟、貿易、外交等複雜議題,不應該是經濟弱勢國家所要獨自面對的難題,而是全球都應共同承擔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