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3年的反聖嬰現象結束後,經過數個月的觀測,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科學家近日宣布「聖嬰現象」已經發生!聖嬰與反聖嬰現象是一種大氣震盪現象,時常導致全球性的降水及氣溫變化。伴隨著聖嬰現象的氣候異常,容易發生旱災與洪災,作物因而歉收,產生糧食危機。相較於其他太平洋沿岸國家,台灣受到聖嬰與反聖嬰的影響沒有那麼劇烈但也會有暖冬和春雨變多等天氣影響。究竟聖嬰與反聖嬰現象是什麼?他們是如何形成的?這些都是有趣的科學問題,跟著國中特刊一起探討聖嬰與反聖嬰的原理及對台灣帶來什麼影響吧!

聖嬰現象遍布赤道太平洋

       最早,科學家原本認為聖嬰現象只局限於發生在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區域現象,但是後來科學家逐漸了解,這一現象其實是影響遍布整個太平洋的大型系統,並且與大氣中的南方震盪(Southern Oscillation,也就是熱帶東太平洋與西太平洋之間的氣壓差異變動)具有高度的相關聯。在聖嬰現象發生時,較溫暖的海水會向更大的區域擴散,並且維持在海洋表面較為高溫的情形,像大氣中釋放熱量,於是溫度日趨升高。

      之後科學家變沿用南美洲秘魯漁民的稱呼,將每隔約2到7年左右,發生在赤道東太平洋的海水異常增溫,並影響全球氣候的現象,稱為聖嬰現象(或譯為厄爾尼諾現象,El Niño)或與南方震盪和稱為 El Niño Southern Oscillatio,簡稱為ENSO。

       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如果不是異常變暖兒是變冷,則被稱為 La Niña(拉尼娜),這個詞在西班牙文當中有「女孩」的意思,所以在中文裡常譯為聖女、拉尼娜或是反聖嬰,其中反聖嬰是台灣採用最普遍的譯名。

       在反聖嬰現象發生時,太平洋上的信封會沿赤道從東面的南美洲像西面的澳洲籍亞洲行進,並且比平常要猛烈。這會將較暖的海水聚集到亞洲沿海;而在太平洋東部靠近美洲的區域,較冷的海水則會從深層上升到海面。較暖海水一直聚集往西太平洋方向推,而較冷海水則不斷自東太平洋向上升並且不斷補充,最終會造成赤道太平洋的海溫比正常情形下更冷。

反聖嬰現象會比聖嬰久

       在反聖整體來說,在聖嬰現象期間,可能會讓全球氣溫上升約攝氏0.2度,但在反聖嬰現象期間,則會可能讓全球氣溫下降約攝氏0.2度,這兩者所造成的氣溫變化情形也與海溫的分佈有重要的關聯。

       通常反聖嬰現象的持續時間會比聖嬰現象要久,譬如最近才在2023年3月結束的反聖嬰現象,其實已經持續了三年之久,只是反聖嬰現象結束後,一旦聖嬰現象回歸,全球是否又會壟罩在更為可怕的高溫之下?這點也很令全球氣象與氣候學者有所擔心,甚至超越了2016年的超級生嬰年。加上過去幾年,即使有反聖嬰現象的加持,但2021年與2022年的氣溫仍然比2015年以前的任一年都還要高溫,2022年甚至成為第六熱的年份,這也顯示即使是反聖嬰現象也很難抑止氣候暖化的強大影響,而我們又即將面臨聖嬰現象的回歸,因此科學家才會警告,今年可能會有超級聖嬰現象再現的情形,明年(2024年)地球甚至可能創下史上最高溫的紀錄。

反聖嬰現象結束影響台灣 未來夏季會更熱

       三年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日前宣布連續3年的「反聖嬰現象」已經正式結束,未來東太平洋海溫將會持續回升,熱帶海氣的特徵也會回復正常狀態,氣象專家表示,反聖嬰的結束會讓過去3年秋季東北部的異常降雨狀況減少,不過海溫回升也可能讓颱風較容易生成、強度變強。

       反聖嬰現象對台灣最明顯的影響為「夏季降雨減少、秋季東部降雨增多、隔年春雨減少」,2022年至2023年情況更是如此。此外,西北太平洋生成的颱風會減少,但夏秋季生成的颱風會較靠近台灣,而今年反聖嬰結束,也是1973年至1975年、1998年至2000年以來,第三個持續3年的反聖嬰事件。

      2023年末環境有可能轉為「弱聖嬰現象」,明年春天有小機率轉為「強聖嬰」的強況,要是這樣,台灣夏季會更熱、颱風生成範圍會更廣,在天氣預報上的不確定因素也會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