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常陪孩子看書嗎 ?

您和孩子都看些什麼書 ?

您享受陪孩子共讀的時光嗎 ?

 

       閱讀是一個統合個體身體動作、感官知覺和心智能力的複雜活動,近代許多發展理論或研究皆已證實閱讀對兒童身心發展的正向影響。然而嬰幼兒的發展與學習有其特定的順序,需要成人提供適齡適性、循序漸進的鷹架(註1)支持,方能培養其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照顧者若不了解孩子的發展特性,選用了不合宜的閱讀材料,或是做出錯誤的引導,反倒可能因弄巧成拙而造成不良影響。

 

嬰幼兒的發展特徵與陪讀技巧

襁褓階段0~1歲

       對1歲以下的嬰幼兒來說,「書」與一般物品或玩具沒有什麼不同,所以寶寶拿起書本後的動作多半不是熟練地翻閱,而是好奇地撕扯或啃咬,這類行為容易讓父母誤以為孩子對書本不感興趣,卻不知此舉其實是嬰幼兒運用身體動作與感官知覺探索事物的求知表現,也可算是閱讀行為的啟蒙呢!。

      此階段父母可準備不同材質的書籍(如布書、洗澡書)讓嬰幼兒觸摸和翻閱,增進其多元感官經驗,共讀時也可選擇裝訂較為堅固且易於翻閱的厚紙板書,以便於引導孩子練習簡單的手指動作技巧。

      此外,圖案簡明的圖片書可以幫助寶寶看圖識物,開啟閱讀的興趣,感官操作的遊戲書能夠滿足孩子動手操作和自我探索的樂趣,也是很好的選擇。

學步階段(1到3歲)

       1~2歲的幼兒已能清楚分辨看書和操作玩具的不同,但缺乏內容順序及因果關係的認知,所以看書時會胡亂地跳著翻頁,像在尋寶一般,翻找著熟悉或特別吸引他的圖像,因此父母可選擇蔬菜水果、動植物、玩具、交通工具及日常用品等與寶寶生活經驗相關的圖片或生活小書,在共讀時引導幼兒看圖識物。

       2歲以後的幼兒已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會開始理解情境脈絡,發展出簡單的因果關係,此階段的幼兒多半能自己翻書,也會以類似日常說話的方式述說書上的圖畫,或試著讀故事。大人在唸故事時可放慢說話的速度,並留意句子的長度是否讓幼兒容易記憶與模仿。另可選擇情節簡單、句型重複的繪本故事,引導孩子反覆閱讀、熟悉概念和語詞。

學前階段3到6歲)

       3~6歲的幼兒已能逐漸透過模仿、想像和推理思考發展出簡單的關係邏輯,例如3~4歲的幼兒已能逐漸認知到書中每一頁內容之間的關聯性,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順序,看書時會逐頁地翻閱。4~5歲開始逐漸了解文字符號的功能,會試著看書中的文字,甚至能自己讀出來,此時閱讀行為已相當接近成人的模式。

       這時期的幼兒因為開始覺知環境中的文字符號,因此共讀時可引導孩子認識文字和字音的對應關係。另一方面,幼兒持續發展預測、尋找、推論、想像等抽象思考能力,父母可藉由共讀的分享拓展孩子的認知經驗,增加其推論和想像的背景資訊,也可選擇情節幽默趣味,圖像或形式多元的圖書,引導幼兒利用想像創意來增進生活樂趣或紓解情緒壓力。

小學階段6歲以上)

       學齡前幼兒閱讀的材料大多以「圖多字少」的繪本為主,然而上了小學以後,因為學習內容和型態的改變,開始需要透過大量的文字閱讀來獲取新知。

       低年級學童經歷從看圖到識字的過程,容易因少了吸引人的圖畫或生字太多而產生閱讀的挫折感,因此初期還是需要大人的共讀陪伴,重點則可放在對閱讀內容的討論,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和想法。

       在圖書的選擇上可加入圖少字多、題材豐富有趣的橋樑書,幫助孩子逐步熟悉文字閱讀,建構獨立閱讀和思考的能力。

 

親子共讀的迷失

孩子一定要乖乖坐著看書嗎 ?

       嬰幼兒的感官功能靈敏,好奇心及探索欲望強烈,容易受外界刺激所影響,對同一件事物的注意力沒辦法維持太久,所以表現好動或分心是很正常的。共讀時運用道具,或加入肢體動作和適當的語調變化,可吸引孩子的注意,以互動遊戲的方式說故事,增加幼兒的參與也能提高其興趣。若孩子已有邏輯推理能力,則可延伸並整合其閱讀經驗,將故事與孩子的生活經歷相連結。舉例來說,在閱讀有關商店介紹的故事之後,父母可帶孩子實際逛逛超市或商店,這會比只看書中的插圖更讓孩子感興趣哦!

孩子喜歡反覆閱讀同一本書有問題嗎?

       熟悉的故事書就像孩子的好朋友,總想要時時見面和相處,加上嬰幼兒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想像力,每天透過感官獲取的新經驗不斷在大腦累積和重組,即使天天看同一本書,他們還是能隨時在熟悉的圖文中發現新鮮事物,因此孩子的重複閱讀行為是普遍且正常的現象。

       若父母希望豐富孩子的閱讀內容,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出兼顧彼此需求與期待的共讀模式,例如每天陪孩子閱讀二本書,一本由孩子自己挑,一本則由家長來選,而家長選書部分也要循序漸進,每本好書能多跟孩子共讀幾回,讓孩子逐漸熟悉並發現趣味,也就能逐步交上更多的好書朋友了。

共讀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認字能力嗎?

       文字對3、4歲以前的幼兒來說是與生活經驗沒有太多關聯的抽象符號,若未特別的強調或引導,幼兒在閱讀時會略過文字,直接觀察及探索圖像內容。約莫到5、6歲以後,文字開始有意義的出現在孩子的生活情境時(例如幼兒園的班級名稱、幼兒置物櫃上的姓名等),他們自然而然會因生活需要而產生識字動機,屆時再給予識字的引導更符合孩子的興趣與發展,學習效果也會更好。

       閱讀雖然可增加孩子接觸文字的機會,提高他們對文字的辨識能力,然而「認字能力」並不等於「閱讀力」,縱使孩子尚未表現識字的動機也不表示他缺乏閱讀的能力,不受文字符號的框限反而更能讓孩子享受在閱讀中盡情探索各種訊息的樂趣。

唸不同語言的繪本可以促進孩子外語學習嗎?

      選擇不同語言的繪本來和孩子共讀的確能提供他們聆聽和仿說特定語言的機會,但是如果該語言跟孩子的生活經驗沒有產生有意義的連結(意即日常生活中並無使用該語言的機會),那麼閱讀過程中不同語言的刺激可能只創造當下的新鮮感和趣味,無法累積成孩子真正的語言能力,畢竟只有短時間故事分享的接觸無法像母語的使用那麼頻繁和必要,所以想要透過唸不同語言的繪本來學習語言是不容易的。

 

在共讀中耕耘一畝福田

      孩子與書本的相遇、相知就像結交益友的過程一樣,如何從陌生到熟悉,由好奇而喜愛,實有賴照顧者持之以恆的扶持與相伴。

       父母最好能夠每天安排一段固定的時間為孩子說故事或陪他們看書,但一定要在自己不忙的時候,如果被許多瑣事牽絆,情緒容易變得急躁,共讀的品質就會受到影響。此外,也不要將陪孩子看書當成是例行公事,應該用一種享受的心情和孩子一起悠遊故事和圖書的世界,感受讓自己再過一次童年的樂趣。

       閱讀的興趣就像是一粒粒種子,如果撒在肥沃的土地上,加上用心的灌溉、耕耘,就能開出美麗的花,結成豐碩的果。每個家庭都是孕育種子成長茁壯的土地,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無他,努力耕耘一畝福田而已。

 

註:主張學習的過程是由成人提供一個暫時性的支持來協助嬰幼兒發展學習能力。

成人提供的支持(鷹架)可能是一種學習策略(討論故事、分享經驗)或學習材料(繪本、圖片),隨著嬰幼兒能力的提昇,可逐漸將學習責任轉移至學習者身上,並經由學習建構出屬於自己的知識。

 

陳姣伶老師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現職: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學經歷: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主修幼兒教育)
  • 台北市立圖書館、新北市文化局「bookstart嬰幼兒閱讀」講座師資
  • 教育部「0-5歲嬰幼兒閱讀推廣活動」圖書館人員及志工培訓講師
  • 教育部「適合嬰幼兒閱讀之優良圖書」評選委員

證照:

國際嬰幼兒按摩講師證書

合作項目:

  • 基隆市托育人員職前訓練課程
  • 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人員訓練課程計畫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