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登/國中校園特刊 MAY 2024 14版 閱讀地球村
台灣年降雨量約2500毫米,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之多,看似豐沛的降雨量卻有將近6成流入大海、2成被蒸發,到了最後僅有2成的雨水形成了地面水及地下水流入水庫及河川,成為台灣民生用水的主要來源。雖然留不住水,但我們也不用過於緊張,有許多的方式都可以即時知道水情情況提早準備,像是水利署發布的「水情燈號」或是日月潭的「九蛙疊像」,讓我們繼續閱讀文章,認識這些水情指標代表的重要意涵。
每當水情拉警報時,大家總會擔心是不是又要限水了!不但家家戶戶要忙儲水,各行各業也是叫苦連天。明明台灣降雨豐富,為何還會缺水呢?
造成台灣缺水的原因
台灣降雨時間與空間的分布不平均,年降雨量約80%集中於豐水期(5月至10月),以梅雨和颱風為主要降雨來源;枯水期(11月至4月)由於地形、風向的因素,北部和東部會受東北季風的影響而有降雨,但中部及南部受地形阻擋,降雨機會極少,若豐水期雨量不足,則易發生旱災。也就是說,豐水期與枯水期的水量懸殊,若豐水期的梅雨季時間短、登陸的颱風少,到了枯水期就可能面臨水庫沒水的危機。
另外,台灣山勢陡峭、河川短、流速快,雨水很快流入海中或蒸發流失。水庫泥沙淤積率高,有效蓄水量偏低,而且自來水管網設備老化、管線漏水嚴重,再加上台灣地狹人稠、人口密度高,每人每年可以分配到的水資源,只有全球平均值的六分之一,以及水費便宜造成浪費等,都是台灣經常缺水的原因。
氣候變遷提高缺水頻率
氣候變遷讓降雨更加極端,不只是降雨頻率會更低,降雨地區也會更加不平均,降雨的強度也會有所提升。因此,降雨不均造成的地區性缺水,以及降雨強度提升造成的地區性水災,是全球無可迴避的兩大問題。近年來,台灣在短時間內降下大量暴雨的頻率提高,密集的強降雨不但使水庫必須經常洩洪,更可能導致山區、低窪及沿海地區發生淹水、土石流等災害;而降雨強度的增加也會從上游沖刷更多泥沙進入水庫,造成水庫淤積,使有效蓄水容量變少。
氣候變遷提高了缺水頻率,導致缺水地區增加,而原本缺水的地區將更短缺。面對缺水危機,除了政府要有積極解決的對策之外,個人也應該「有水當思無水之苦」,從生活中落實節約用水,減少浪費,讓水資源獲得更有效的利用。
台灣水情燈號的意義
為使社會大眾了解水資源的供需情勢,以配合加強節約用水,經濟部水利署會參考中央氣象局最新氣象預測,依據現有水庫的蓄水量、降雨量、用水量等狀況,綜合評估各供水區的最新水情後,用燈號來代表並加以發布,使民眾易於了解。水情燈號以顏色區分為 5 個等級,其代表意義及對應措施如下:
本文原文刊登《國中校園特刊 May 2024》,本刊物是專為5-9年級設計的素養刊物
想輕鬆掌握整年時事素養話題,歡迎訂購:https://shopping.mwm.com.tw/products/juniorspecial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