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舊課綱的調整,讓不少當年身處舊課綱時代的家長們感到無所適從。看著孩子們的課本,父母們大多會用自己當年的學習方式,回想著自己當年的學習內容,更覺得格外不適應。特別是「歷史」這門學科,增加了部分家長當年沒學過的內容,像是台灣史的部分;也簡化了不少家長曾經印象深刻的部分,例如中國史的部分,更讓不少家長無所適從。
但無論如何,有些道理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從文字上來看,「歷」這個字是指「光著腳穿越樹林」,用以表達「經歷」的意思。至於「史」這個字,原意是拿著筆紀錄事情的官員,也就是「記錄」的意思。因此,「歷史」就是指記錄某段「時間」下,在某「空間」裡發生的事情。也就是說,「時間」與「空間」是歷史這門學科的兩個重點。其中,空間的部分比較偏向地理科,因此對歷史這門學科來說,「時間」是最重要的主軸。
在此分享一種透過「年表」來學習歷史的方式,建議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動手把課本上的內容轉化成一張有脈絡的筆記。這套「畫年表學歷史」的方式,將以「時間」為主軸,將想學的歷史內容放到對應的時間下,許多想表達的道理將會自然而然浮現。不僅適用於國小、國中,甚至高中的歷史內容,在學習任何有時間脈絡的事情時,皆可以透過這種方法,讓事情變得更加清晰易懂。
在開始之前,請先準備好「工具」,包括一本歷史課本、一張空白的紙(A4大小比較合適),再加上各種顏色的原子筆。接著,把空白的紙橫放後,就可以開始「繪製」一張實用的歷史筆記了。
以下以翰林版國中歷史第三冊第一章「商周至隋唐時期的國家與社會」,裡面的第一節「封建的形成與瓦解」為例。
關於歷史筆記的製作,分成底下五步:
第一步:寫上標題與時間軸
先找到一段想學的歷史內容,建議可以從國小、國中或高中的歷史課本中的某一章節作為練習的目標。接著將這個章節的標題「抄在」白紙的最左側,並在標題右邊上方約
1/5的位置上,劃一條向右直到白紙最右邊的「數線」。如下圖所示:
第二步:寫下跟年代有關的大事
請跟著孩子一起從課本上「找尋」這一章節裡所有跟「時間」有關的詞彙,像是「遠古」、「西元前十六世紀」、「某朝代末年」等等,然後「按照順序」將這些帶有「時間」的內容全部抄到與之對應的時間底下。如下圖所示(黑色部分):
第三步:教這些時期「分期」
以這一章節為例,「建立商朝」到「商朝末年」,就表示這段時期是「商朝」。又例如「建立周朝,史稱西周」到「王室被迫東遷,史稱東周」,就表示這一時期是「西周」。將這些「時期」的名稱寫在「時間」的正上方後,就可以把有點凌亂的時間簡化成幾個時期,如此一來,就可以整理出一張清晰且有脈絡的歷史筆記架構。如下圖所示(上方咖啡色部分):
第四步:填入每個時期的內容
依據課本上的文字,把每個時期的「內容」填入。在陪孩子一起閱讀課本,找尋每個時期的內容時,建議可以跟孩子一起試著把課本內容盡可能地用「條列」的方式呈現。然後一一寫在相對應的時期底下,就會得到一張看起來很有條理的歷史筆記。如下圖所示(淺藍色的部分):
第五步:加入地圖與相關圖示
目前國小、國中的歷史課本上,幾乎都會附上該時期的相關的圖,可以跟著一起簡略的畫在筆記的空白處,會讓這張歷史筆記顯得更加生動。另外,如果該主題有提到「階層」,也可以加上一張可以呈現階層的三角形圖示;如果該主題跟貿易或是人口移動有關,也可以陪著孩子在地圖上畫出貿易或移動的路線。
剛開始練習時,建議可以直接把課本上的地圖描繪下來,隨著繪製的筆記數量增加,就會慢慢知道該放哪些附圖比較合適了。
如此一來,一張完整且脈絡清晰的歷史筆記就會如下圖所示呈現出來:
完成這張歷史筆記後,可以陪孩子從左到右的讀一遍內容,就會發現對時間先後更有印象。在閱讀的過程中,務必隨時看一下筆記的最左側,也就是這張筆記的主題,因為這整張筆記的所有內容都需要與這個主題呼應。其次,也要隨時看一下筆記的上方,才知道這些歷史事件發生在哪一時期。
按照這種方式繪製出每一章節的歷史筆記後,就會慢慢發現這張歷史筆記與下一張的關係,甚至可以整理成一張涵蓋範圍更廣的總複習的筆記。透過這種方式來學習歷史,並不是要刻意去死背年代,而是藉由「視覺化」的方式,也就是記住左側的內容比右側更古老,來加深對時間先後順序的印象。
希望上述分享的學習方式對正苦於歷史學習的孩子以及家長們能有所幫助。
張朝淦 老師(鱷魚把拔)
私立高中 歷史科教師
學經歷: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部落格:https://dragonfather.com/
FB粉絲專業:https://www.facebook.com/dragonwriting/
邀約信箱:dragonlovevivi@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