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蟬聲響起,到處都是慶賀畢業的氣氛,在開心孩子畢業之餘,如何幫助孩子順利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學習,相信是所有為人父母關注的另一個重點!
在幼兒園多年的經驗發現,當孩子要從幼兒園進到小學時,除了基本生活自理與獨立能力之外,許多的爸爸媽媽關注的是孩子在學科學習上的狀況,尤其是幼兒園強調遊戲中學習,與小學的教學模式及情境都有很大的差別,進入到體制內小學的兩大學科挑戰,就是注音符號以及數學了!
幼兒園的統整性教學是整體學習能力的綜合表現,並不特別強調分學科的內容,所以在六到八月,孩子進入小學前的幼小銜接階段,在語文注音符號的學習以及數學學科上,大多數的家長或學校,會開始進行比較貼近小學的學習情境,提供孩子進行練習,一方面幫助孩子熟悉小學的教學型態,做為學習的預備動作,一方面讓孩子建立信心,在進入小學時,對於這些學習內容有基本的概念與認識。
研究發現,多數孩子在數學學習上的表現,取決於對數學的信心,要提升孩子的數學信心,很大部分來自於對數學的好感度與興趣,所以,如何幫助孩子建立數學的好感度,將會幫助孩子在後續學習越來越複雜的數學知識時,奠定良好的基礎與正向的學習心態。
我們分別從三個面向跟大家分享。
一、培養基本概念而不是重複訓練運算技巧
數學包含數學知識、數學思考,以及數學能力,數學知識就是一般指學習的進度與內容,例如:長度、數的加減合成、時間、錢幣….等數、量、圖形、空間、邏輯推理等。
數學思考則是練習事物間的邏輯推理、預測、符號表徵與辨識等等,就像我們常常會說:這個問題用數學來思考~那個所謂的數學思考。
最後一個是數學能力,孩子是否具備:分類、排序、運算、找規律、辨識模式……等。
對於幼兒來說,基本的數學運算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應該是數學的思考,若是我們一味的要求孩子機械化的快速反應運算的能力,充其量只是透過大量練習來形成習慣,並無法形成比較高層次的邏輯推理能力。
所以要提醒爸爸媽媽的是,與其讓孩子做大量的紙上練習、學習單,不如讓孩子多根據題目或是任務的內容,說說他理解的是什麼,能夠有實際較具操作的就讓孩子動手做。
二、取材自生活,應用在生活
知識的取得最怕的就是課堂上學習是一回事,生活中運用又是一回事,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在學習中產生一個疑問:我學這個到底要做什麼?所以如果可以在生活中取材,讓孩子發現數學就在身邊,同時他具備的數學能力可以在生活中應用,搭配數學的思考習慣,這樣孩子就會漸漸喜歡上數學。
到便利商店購物可以認識錢幣、比較數量的大小;走在路上可以認識街道上的門牌,還可以認識單號與雙號(奇偶數) ;不同場所的計時器(時鐘或是電子鐘)是最好的時間練習對象;廚房裡的磅秤和各種量杯,可以學習不同計量單位,理解不同單位之間的關係。
好用的教具包括:數字積木、雪花片、跳棋、猜拳、位值積木……等。總之,讓數學變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生活中找到數學,就會創造出許多孩子與數學之間的關聯。
三、面對孩子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家長需要做好神隊友
任何學習要有效,必須具備這三個要素:刻意練習、微小改進、及時反饋。
孩子的學習歷程中,有如聽故事一般,必須有重複練習的機會,但並不是機械化的運算練習,而是在不同的情境中,反覆練習同一個概念,家長也要破除一個迷思:怎麼教過了還是不會?這個不是講過了,怎麼現在又不會?
學習一個新的觀念或是方法,就如同學習游泳,如果都只在岸上教室裡講解規則,從不下水游一游,恐怕也是很難學會吧!讓孩子有反覆練習的機會,並且提供相對應的道具,讓孩子逐步地建立信心!
練習的過程中,適時的增加難度或是調整變項,讓孩子在既有的基礎上進行變化。一方面建立孩子的信心,一方面也幫助大人理解孩子的想法,每一次都微調目標,累積小成就!
第三個及時反饋意思是,當孩子有一點進步的時候,利用三明治稱讚法給予孩子回饋,鼓勵他表現好的地方,孩子便能清楚知道哪裡做對了,或是哪裡需要調整!
網路上有一段笑話:數學不會騙人,不會就是不會。
我們換個角度思考:數學很可愛,你多親近它,它就會親近你,和數學做好朋友,而不是我們要消滅的敵人!
專欄作家:王湘妤 老師
師資介紹:亞太STEM教育協會 理事長
學經歷:
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畢業
台東大學 兒童文學研究所畢業
著作:
《香魚老師的繪本與桌遊私房課》
《如果屁有顏色》
《我才不要說再見》
邀約信箱:funkidsw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