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森林化為灰燼:野火如何改變地球生態與人類未來
森林大火,以為只是偶爾出現在新聞裡的名詞嗎?事實上,近年來從澳洲、加拿大到美國加州,野火正以驚人的速度肆虐全球。不僅燒毀大片森林、破壞生態,還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嚴重影響空氣品質,並進一步加劇全球暖化。許多人並未意識到,氣候變遷讓野火變得更加頻繁且猛烈,而我們的日常行為也與這些災難息息相關。讓我們攜手並肩,以實際行動來守護地球,共同開創永續的未來。
野火(wildfire)是近年頻繁發生且毀滅性極高的環境災害,不僅燒毀了森林,奪走動植物的棲息地,還威脅到人類的生命與財產。熊熊的野火烈焰,成為不斷響起的警鐘,提醒我們需要正視氣候變遷與人類行為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野火又稱為森林火災、叢林大火、野地火災或鄉村火災,是在具有可燃性植被區發生的意料之外、不受控制以及不可預測的火災。近年來,全球多地遭到無情野火的侵襲,例如,2019-2020 年的澳洲森林大火,燃燒面積超過 1,800 萬公頃,不但造成數十人死亡,5,900 多棟建築物被燒毀,動物的死傷更是難以估計(包括澳洲原生的袋鼠和無尾熊);2020年 6 月,位於北極圈的西伯利亞出現歷史性高溫,在熱浪的肆虐下,引發當地有紀錄以來最嚴重的野火;2023 年加拿大破紀錄的野火數量,造成近 1500萬公頃森林被焚毀,超過 20 萬人流離失所;
2024年巴西約3080 萬公頃植被毀於野火,創下 2019 年以來野火燒毀的最大面積,而亞馬遜地區受影響最大,占燒毀總面積的 57%;而就在今年2025 年 1月,美國加州又爆發一系列的嚴重野火,導致數十萬人被迫撤離……。

野火竄燒的原因
野火現象已不再局限於少數地區,而是全球範圍內的艱鉅挑戰!這些大火不僅摧毀了當地的生態與經濟,還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進一步惡化氣候危機,形成惡性循環。為何會產生野火呢?這得先從「火三角」(fire triangle)說起,也就是引發火災的三大要素:氧氣、燃料和熱源,它們共同形成了火的燃燒規律,當三者同時存在並交互作用時,就會引發火焰的形成與持續燃燒。而森林大火的成因,不外乎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人為因素主要有農墾、民眾用火不當、亂丟菸蒂、燃燒物品和蓄意縱火等;而自然因素最常見的則是閃電雷擊,其次為火山活動所引起。
此外,降水少引發的乾旱、炎熱的氣溫以及風等因素極易引發野火。尤其炎炎夏日,當天氣乾燥和高溫達到峰值時,就連小小火花都可能釀成災害。因為隨著氣溫升高,地面上被太陽曬得非常乾燥的樹枝、樹木及灌木叢很容易被引燃,野火一旦被點燃,就會隨風、坡度或是可燃物而蔓延。由於火焰會預熱上坡的可燃物,如果野火順山勢而上,蔓延的速度就會非常快。周遭的樹木、灌木叢、乾草地以及住家等,通通都會成為野火的「燃料」,只要燃料越多,火勢就會越猛;加上天氣若非常乾燥,火勢就更難控制!
氣候變遷與焚風助長加州野火
今年1月美國加州野火肆虐,有專家指出,氣候變遷導致洛杉磯地區近年來乾溼條件快速轉換,形成大量極易燃燒的乾燥植被,而加劇野火的蔓延。研究顯示,加州經歷了數十年的乾旱後,在 2022 年和 2023 年迎來了極端強降雨,但在 2024 年秋冬又迅速轉為非常乾燥的狀態,這種在乾旱和暴雨之間快速切換的現象被稱為「鞭打效應」(whiplash),導致植被先是大量生長,然後又迅速乾枯,為野火提供了充足的燃料。此外,強勁又乾燥的聖安娜焚風(Santa Ana Winds)無疑是助長火勢的「惡魔風」。聖安娜焚風是乾熱的下坡風,通常發生在 9 月至隔年 5 月,它源於西部內陸沙漠的高壓氣團,向西移動吹向南加州海岸的低氣壓地區;當氣流從山上衝下山脈背風處時會形成焚風,風速增強、溫度升高、相對溼度下降,不但會使植被變乾燥,還會將火苗煽成大火,甚至將火焰和灼熱的灰燼迅速吹向新的地點,形成連綿不絕的火勢。
大自然對人類敲響的警鐘
野火頻繁發生,是全球氣候變遷的明顯徵兆。極端高溫、乾旱與強風相結合,使得野火成為不可忽視的威脅。野火的烈焰不僅吞噬森林和生態,更燃起人類對未來的擔憂,它們釋放大量溫室氣體,不但加劇地球暖化的惡性循環,濃煙中的懸浮微粒和毒性物質,也對人們的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全球的野火不僅是一場場災難,更是大自然對人類敲響的警鐘,每次都提醒我們,氣候變遷的威脅不再是遙遠的預測,而是迫在眉睫的現實。
面對嚴峻的挑戰,我們需要採取行動,例如:推廣可再生能源,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化防災措施,建設更完善的火災預警系統,加強消防基礎設施;保護生態環境,減少森林砍伐;提升個人意識,從日常生活中的節能減碳做起,像是節約用水、減少塑料使用,避免人為縱火風險等等。讓我們以實際行動為地球的未來努力,攜手共同守護我們的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