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 10 月 16 日是聯合國大會設定的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設立目的在關注全球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藉由各地活動宣揚推廣主題,盼全球一起實踐SDGs(永續發展目標),用實際行動來戰勝飢餓、營養不良和貧困。2024更將主題設定為「食物權:促進更美好的生活和未來」。
臺灣則是在相關團體的不斷努力下,在2022年通過「食農教育法」,明定強化飲食、環境與農業之連結,以增進國民健康。
具體推動的策略包含:支持認同在地農業、培養均衡飲食觀念、珍惜食物減少浪費、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深化飲食連結農業、地產地消永續農業等六項方針。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把關放進嘴巴裡的食物
大家有沒有覺得很奇怪?明明是人類的基本生存需求,居然從聯合國到台灣,都有制定相關法令規定政府機關應該怎麼讓國民吃。太不可思議了!
人一出生就會吃,這是本能。嬰兒期的進食從母乳開始到副食品,幼童開始則是逐漸接觸與成人相同的料理,所以吃這個行為本身並不需要學習。但選擇把什麼樣的食物放進嘴巴,這件事其實是有很多層面及考量的!
比如現今農業技術進步,從原型食物的農產品開始,飲食的營養關係與人體的健康息息相關,但食物的源頭來自於陸地環境或水域環境,所以不同農法就有不同的農作產出。慣行農法產量價格穩定,生態友善農法可以顧慮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一網打盡的漁法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海洋掠取。加工食品的製程與添加物若不把關,食安問題可是會影響國本、影響孩子,相信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讓大家記憶猶新。
學習如何把關食材 (圖自 小廚師樂作坊FB)
吃不僅僅是滿足生理需求
現今由於智慧手機、平板的氾濫,餐桌上的用餐氣氛、人際之間的互動越來越薄弱,家人之間各自使用外送平台點餐,傳統家庭邊吃邊溝通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各種人際關係疏離造成的孤獨感、對人的恐懼或是喪失自尊心等問題也逐漸浮上檯面。
「吃」除了滿足生理需求,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功能:就是滿足心理需求。上面說明的各種考量,都跟飲食教育息息相關。所以食育不是只有一個人的營養需求,還有人與人的互動,甚至跟環境的互利共生都有關聯。
雖然食育包含的範圍很廣,但回歸初心,一般家庭生活跟食育的關係,可以聚焦在一個問題上:「怎麼選擇要吃什麼?」
吃,也可以增進彼此熱絡(圖自 小廚師樂作坊FB)
我們有多少選擇食物的機會?
大家回想一下,每天有多少次面臨選擇食物的機會?從早餐要自己烤土司、不吃、還是買台式早餐店的蛋餅開始,平均每個人每天都有至少有三次的選擇機會,如果加上點心、下午茶、宵夜、零食,一天下來有七次,一年有兩千五百多次的選擇機會。如果每一次的選擇都任憑感覺恣意妄為,可能小小年紀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會隨之而來。
所以到底要怎麼做出相對好的食物選擇呢?我們想買一個物品前,常常會分析它是「需要」的生活必需品,還是「想要」的慾望滿足。事實上,對於食物也是如此。一般而言,定時定量的三餐是維持身體活動的基本熱量來源,在不同的時期,便需要不同的營養來支持成長跟發展的需求。但是,餐期之間的點心零食,卻是不必要的慾望滿足。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飲料,人們活動所需的潤滑劑是水,但生活中卻常常喝不需要的含糖手搖飲;又好比運動會不想喝水,想升級成不需要的運動飲料(甚至含有代謝不易的高果糖糖漿)。若是能夠先認清需要跟想要,在營養攝取量的控制上就可以降低過度攝取。
購物:需要買還是想要買?(圖自 小廚師樂作坊FB)
「想要吃」不對嗎?
但也不是說「想要」的食物就罪大惡極,一口都不能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偶爾的犒賞或者安慰食物(comfort food)是生活中的重要調節,當想要的慾望被滿足,心情愉悅的快樂是無法被取代的。滿足想要的慾望不是罪過,只是「程度」很重要。
我拿書寫工具:筆為例子。鉛筆可以用,但自動鉛筆也不錯,偶爾買個有香氣的擦擦筆也很快樂;但如果孩子跑去買一隻價格不斐的精品鋼筆,就太超過了。校園生活中,每天午餐三菜一湯一飯提供基本營養,學期末同樂會吃個速食漢堡也不錯,但如果天天都吃炸雞、鹽酥雞,可就攝取過度了。所以明白食物的重要性是必要還是想要,並且取得平衡,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李玫翎 食育實踐規劃師
學經歷:
小廚師樂作坊|主理人
台灣兒童食育協會|創會理事長
教育部、農業部等|合作食育講師
momo親子台|兒童料理節目顧問
教育部、農業部等|合作食育講師
台中市國際婦女會|食文化交流講師
專業領域/資格認證:
台灣兒童料理教育協會 講師
台灣兒童食育協會 食育講師
日本味育協會 食育實踐規劃師
行政院農委會食農教育宣導人員
社群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