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來臨,過敏也可能復發,該如何區分過敏還是感冒生病呢?

春季是萬物復甦的季節,然而對於容易過敏的幼兒來說,卻是一場健康的挑戰。過敏是一種由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引起的現象,當身體接觸到某些原本無害的物質(過敏原、常見病毒等)時,免疫系統會將其誤認為威脅,釋放出組織胺等化學物質,引發一系列過敏症狀,如流鼻水、鼻塞、咳嗽、打噴嚏、皮膚長疹子瘙癢等。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期間容易對這些物質產生各種反應,除了生病等發炎反應外,也很常產生上述過敏反應。

 

常見過敏原與環境影響

春季常見的過敏原包括花粉、塵蟎、黴菌孢子、寵物皮屑以及空氣中的汙染物。溫度和溼度的變化對過敏體質有顯著的影響。例如,溼度高的環境有助於塵蟎和黴菌的繁殖,這些微小生物會釋放出過敏原,觸發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而溫度的變化則會導致鼻腔黏膜的敏感度增加,進一步誘發鼻塞或流鼻水等症狀。

         在國外如日本、澳洲,花粉濃度迅速升高導致花粉過敏,但在台灣,主要問題卻是室內的塵蟎和黴菌在溼潤環境中的滋生,花粉反而是較為少見的過敏原。寵物皮屑和毛髮以及空氣中的懸浮顆粒物,也經常成為隱藏的過敏誘因。了解這些過敏原的特性,能幫助家長有效預防和減少幼兒過敏症狀。

是感冒還是過敏?3個關鍵差異

幼兒在春季容易出現各種過敏症狀,包括呼吸道、皮膚以及眼部的不適表現。首先,呼吸道方面,幼兒可能會經常流鼻水、鼻塞、打噴嚏或咳嗽,嚴重時甚至出現喘鳴*或氣喘的情況。

家屬常反映,怎麼孩子感冒三、四個禮拜了,一直在吃藥,有時會改善,但有時症狀一直持續甚至變得更嚴重,這時,就得請醫師鑑別是否為過敏引起呼吸道症狀。千萬不要以為沒有呼吸困難、喘鳴,就不會是氣喘,幼兒氣喘不易診斷,常常只是夜咳,讓氣喘照護醫師好好確認才能少吃點感冒藥呦。

在孩子開始頻繁打噴嚏、流鼻水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往往是認為孩子感冒生病了。然而,兒童過敏性鼻炎與感冒生病的症狀十分相似,若沒有仔細觀察,很容易混淆。區分這兩者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病毒感染造成的感冒生病通常伴隨發燒,而過敏性鼻炎則不會引起發燒。

第二,過敏性鼻炎常導致眼睛和鼻子出現強烈的癢感,讓孩子不斷揉眼睛、揉鼻子,而感冒則不會造成這樣的癢感。

最後,症狀的持續時間也是重要區別點,感冒通常在一到兩週內痊癒,而過敏性鼻炎的症狀則可能持續起伏一到兩個月。了解這些差異,能幫助家長更準確地判斷孩子的健康狀況並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

 

過敏症狀不只影響呼吸道

此外,皮膚症狀也是常見的過敏反應之一,可能表現為皮膚紅疹、乾燥、脫屑以及搔癢,有些幼兒還會因為異位性皮膚炎而病情加重。同時,眼部過敏也不容忽視,症狀包括眼睛紅腫、癢感、流淚,甚至伴有輕微的分泌物;這是因為鼻子跟眼睛有條神經相連,鼻子過敏常引起眼睛不適,若只處理眼睛其實事倍功半。除此之外,部分幼兒可能因過敏引起情緒上的易怒、睡眠不安或持續的疲倦感,這些都需要家長的細心觀察與適時處理。

治療與預防 降低過敏風險

使用藥物,像是口服的抗組織胺或去充血劑、局部的抗組織胺或類固醇鼻噴劑,可緩解症狀,讓孩子的睡眠及學習狀況改善。建議家長諮詢醫師,並在家中備妥隨時可用的藥物,因為過敏症狀可能會突然來襲,需要即時處理。

而過敏原的預防也是重要的一環,三大守則缺一不可:

1.定期清潔寢具

        針對全台灣患者幾乎都會有的塵蟎過敏,家長可採取定期清洗床單、枕頭套與毛毯,並使用防塵蟎床罩、枕頭、棉被等以減少接觸過敏原。

      2.減少寵物過敏原

        針對寵物皮屑,家中飼養貓狗的家庭應該定期為寵物清潔和梳理毛髮,減少皮屑的散播。同時,應限制寵物的活動範圍,避免進入幼兒 的臥室,並在家中使用空氣清淨機,以減少懸浮在空氣中的過敏原。

3.維持室內乾燥通風

        至於黴菌的預防,保持室內通風和適當的溼度是關鍵。特別是在雨季或高溼度的環境下,建議使用除溼機或空調來控制溼度,以有效預防黴菌滋生。

        透過這些措施,家長可以為孩子營造一個更健康的居家環境,降低過敏風險。依照洪毓棋醫師的經驗,一旦孩子的症狀長達兩週以上,建議跟醫師討論詳述症狀的變化,好讓醫師判斷到底是反覆感冒還是因為過敏引起相關的症狀呦!

 

*備註:喘鳴是指呼吸時發出高頻、哨音般的聲音,通常由呼吸道狹窄或阻塞引起,常見於氣喘、係支氣管發炎等疾病。

 

 

洪毓棋

 

 

 

學經歷:

中華民國兒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小兒心臟血管專科醫師

健保氣喘慢性照護醫師

住院醫師2008~2011: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

次專科訓練2013~2015:高雄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兒童心臟科

主治醫師2012~至今:天主教聖功醫療財團法人聖功醫院兒科主治醫師

 

 

 

專業領域:

兒科、心臟科、氣喘照護醫師

 

 

 

兒科醫師洪毓棋 社群媒體:

FB粉絲專頁

Instagram專頁

Youtube 頻道

Blog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