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文化部2023年國家語言發展報告顯示,國人因自身族群認同或母語認同因素而使用台語者,占總調查人數比例的67.05%;小時候第一個會說的語言,以台語的比例最高,占47.26%,其次依序為華語*41.44%、客語5.16%等。但是,問到「家中最常用的語言」,台語剩下37.33%;唯有華語大幅躍升為58.32%,也就是說無論是哪個族群,無論個人小時候最先學會的語言(個人母語)是什麼,台灣人在家中主要使用的語言,還是以華語占絕對多數。

新竹市文化局台語說故事培訓,希希媽咪跟學員示範如何當眾講台語故事。(希希媽咪/提供)

數據背後的語言危機:台語世代流失現象

       「台語」是台灣人的本土語言之一,五十年前或一百年以前「台語」曾是台灣社會最主要溝通語言之一,但是本土語言(台灣台語、台灣客語、台灣各族的原住民語、馬祖語)使用人口已呈現世代遞減之現象,根據行政院最新公布的2020年人口及住宅普查結果顯示,65歲以上有65.9%人口將「台語」作為主要語言,但隨年齡漸降,使用比例也是漸降,其中6至14歲的族群僅7.4%,將「台語」作為主要使用語言。

語言替換(language replacement)或語言轉用(languages shift)是指某語言的使用群體改用另一種語言的現象,而這種語言流失的情況最常見於世代之間的互動中,例如「長輩跟朋友之間說台語,轉頭卻跟孫子說華語」正是典型的實例。

國小的本土語課,用台語認識「聖誕節(sìng-tàn-tseh)」教學活動。(希希媽咪/提供)

很多專家都說每個小孩都是學習語言的天才,但根據我在教學現場的觀察,多數學生不會講台語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在家或學齡前不常聽到父母或長輩講台語,甚至會說沒有跟長輩住在一起,所以很少聽到台語的聲音;政府為了加強母語傳承的力道,2022年起在國中、高中也加了每週一堂的台語課程,希望藉體制內十二年國教的教育體系,加強年輕一代的語言認同和母語能力。

        台語式微的遠因可從1950年代的「國語運動」談起,隨著1990年代台灣逐漸進入民主化,然而「國語運動」的後遺症至今仍傷害台灣人的各種母語舌頭,現在已經沒有規定「禁說母語」了,很多人仍忘記或不常跟孩子或孫子說母語。多數人可能覺得說華語已經習慣而認為改變甚難,甚至會認為講華語才能跟得上學校功課或主流社會,事實上會說母語的好處,不在話下,但是「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行動者,卻少之又少。

實踐親子共學 讓台語在家中生根

我個人從完全沒有跟孩子說台語到意識到台語式微,接著認識到台語傳承需要靠家長親力親為這件事,至今我總共花了五年半的時間去探索、學習和實踐!2019年暑假剛接觸台語親子團體的時候,一開始就是不知道為什麼要對孩子說台語?經過學習與準備考「教育部台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的過程,逐漸知道台語發展的歷史與傳承危機後,才有動機與動力能親力親為對孩子說「全台語」,並記得對孩子說的每句話都堅持講台語,並盡可能多接觸全台語環境!

最近三年半我在教學現場擔任國小台語老師的期間,深深體悟家庭是才是語言學習的出發點,所以我經常在課堂上宣導「家長在家要多跟孩子說台語的重要性」,因為一週一節的台語課不足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台語口說能力,少數約1%會流利講台語的學生,其最主要還是在家靠家長跟小孩每句話都講台語;我認為學校本土語的教育應是輔助,即使是遇到很會教學的台語老師,能夠教的也是很有限!一週一節本土語課才40至50分鐘,台語聽力的輸入頂多幾百字而已,學生的台語聽力確實要必需靠家庭的台語環境營造,一旦輸入(聆聽)多了,才能造就輸出(口說)的能力。

暑假「花聲堂」舉辦台語營隊,希希媽咪帶小朋友閱讀《春天佇佗位》台語繪本。(希希媽咪/提供)

學齡前語言敏感期的重要性

為什麼要讓在學齡前幼兒開口說台語?我個人歸類為三個主因,首先,是因為學任何語言的最關鍵黃金時期,是6歲前的「語言敏感期」,蒙特梭利認為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及啟蒙時間為出生至6歲!因為幼兒大腦的可塑性強,一旦孩子長大成年,學習任何語言的難度也就隨之提高。

再者,假如幼兒時期會講台語長大後才能形成「內隱記憶」,有研究顯示孩童學語言的模式是靠「習得(acquisition)」,它是指從周圍環境中通過自然學習獲得某種能力,人在嬰兒時期學會的語言都是通過習得的方式去掌握的,心理學家將這嬰兒習得語言方式定義為「內隱學習(implicit learning)」。

        最後一個原因是,很多研究顯示雙語(台語、華語)人的好處,就是可以增加大腦灰質(grey matter)的密度增加、在解決衝突與決策功能上發展較早以及能力較優、決策控制能力隨年齡退化速度較慢、出現癡呆症狀的年紀要比單語人平均晚四年。

親子共學的實踐方法:從環境到工具

要怎麼開始跟孩子說台語?首先請先去了解台語式微的過程與原因,接著必須身體力行多帶孩子接近台語環境,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你要孩子學會某種語言,就是讓他/她大量、頻繁與長期地沉浸於某種語言的環境,孩子如果只會聽而太會講,就是家長自己本身不常對孩子說或者說台語的頻率、次數或時間都不足;最後,大家一定要意識到台語能力是要靠家庭環境,而不是母語傳承的責任都外包給教學現場,台語老師一週與學生相處不到一個小時,但家庭環境,倘若扣除睡眠時間一天至少是大於五個小時的。

近三年來,政府「文化部」的政策與民間長期推動下,讓大量的台文出版品如雨後春筍般的產出,從繪本的親子共讀,讓孩子逐漸接觸台語是很無痛的開始,家長的口語能力假如比較不流利也可以靠「點讀筆」,讓親子之間的台語互動有媒介,創造出親子共學的愉悅氛圍,例如《笑咍咍台語發音玲瑯盒仔》、《看圖學講台灣話》以及《台語鹿音樂冊:算看覓》這三套都是很基礎的入門首選!

歡迎大家加入對孩子說台語的行列,逐漸把家庭語言或親子語言轉換成「台語」,這過程很困難,需要找台語共學團來支持,家長必須有意識並堅持刻意為之,主動製造台語環境給孩子並多浸泡在台語環境,未來讓會自然講台語的小孩,不再是少數中的少數,台語小孩不再被當作稀有動物!

 

*備註:「華語」就是台灣多數人所謂的「國語」,在英語則稱為Mandarin。

台語囡仔手寫我口,希希的暑假作業用台文漢字的方式呈現。(希希媽咪/提供)

希希媽咪在新竹縣文化局圖書館擔任故事志工,用台語「講」故事給親子聽。(希希媽咪/提供)

 

參考資料來源:

文化部,國家語言發展報告(2023)

台語文化式微 老外台語比我還輾轉(2024)

重視台語式微 全民有責(2019)

【鍛鍊多語能力好處多】學習語言如何讓你變聰明?

母語是一切學習的基礎(2011)

學習雙語對大腦的好處- Mia Nacamulli(2015)

 

 

 

 

 

 

 

 

 

 

 

 

 

 

 

 

 

 

Iûnn Muî-huī楊玫蕙 希希媽咪識童繪 粉專版主

 

 

學經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碩士

曾任新竹市、新竹縣文化局圖書館台語故事志工培訓課程之講師

新竹市親子館之台語故事講師

現任國中、小台語教學支援人員;教學資歷第四年

教育部臺灣台語認證「高級」通過、成功大學全民台語認證「高級」通過

幼兒園台語沉浸式教學諮詢顧問

教育部本土語言意識培力宣講講師

臉書粉絲專頁「希希媽咪識童繪」版主、臉書粉絲專頁「竹北兒四台語共學」發起人之一

 

專業領域/資格認證:

教育部本土語言意識培力宣講講師

教育部臺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C1(高級)

成功大學全民台語認證C1(高級)

 

社群媒體:

希希媽咪識童繪FB

希希媽咪識童繪IG

A-hi in a-bú Youtube頻道